郑州瓷源博物馆
2024年观众调查报告
一、资料搜集的方式及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与现场访谈相结合的形式。在问卷设计上,涵盖观众自然特征(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地域来源)、参观态度(了解途径、讲解接待评价、展览内容评价)、配套设施评价(环境和秩序、服务和设施)以及对博物馆未来发展的建议等方面,共设置 15 道题目,其中选择题 12 道,简答题 3 道,以全面深入了解观众需求与意见。 调查于 2024 年 4 月、7 月、9 月、11 月分四次在博物馆内及线上平台展开,线上通过博物馆官网、社交媒体平台发布问卷链接,线下在博物馆入口、展厅出口等地随机向观众发放问卷。最终回收问卷 2500 份,经筛选剔除信息严重缺失和明显无效的问卷后,获得有效问卷 2350 份,大部分观众能在 3 - 5 分钟内完成问卷填写。
二、问卷基本情况
(一)观众的自然特征
1. 性别比例:男性观众 1472 份(62.6%),女性观众 878 份(37.4%),男性参与度仍相对较高,但与上一年相比男女比例差距略有缩小。 2. 地域分布:本市观众 1363 位(58%),省内其他地区观众 588 位(25%),国内其他省市观众 324 位(13.8%),海外观众 75 位(3.2%),本市观众占比稍有下降,外地及海外观众数量呈上升趋势。 3. 职业构成:学生 1254 位(53.4%),机关、事业单位员工 480 位(20.4%),企业员工 306 位(13%),退休人员 160 位(6.8%),其他职业 150 位(6.4%),学生群体依然是主要参观力量,但其他职业观众比例有所波动。 4. 年龄分布:“16 - 30 岁”1034 份(44%),“30 - 60 岁”826 份(35.1%),“16 岁以下”360 份(15.3%),“60 岁以上”130 份(5.6%),年轻观众群体(16 - 30 岁)比例进一步增加,老年观众数量也有所上升。 5. 受教育程度:“大专及本科”1316 份(56%),“高中及中专”530 份(22.5%),“初中及以下”320 份(13.6%),“研究生(含)以上”144 份(6.1%),海外留学生 40 份(1.7%),整体受教育程度分布与上一年度较为相似。
(二)观众的参观态度
1. 了解途径:“经人介绍”1200 位(51.1%),“网络方式”950 位(40.4%),“电视、报刊、广播”100 位(4.3%),“其他”100 位(4.3%),网络渠道影响力持续上升,经人介绍的传统方式仍占据重要地位。 2. 讲解接待意见:“非常满意”1447 位(61.6%),“满意”680 位(28.9%),“一般”183 位(7.8%),“不满意”40 位(1.7%),讲解接待工作得到多数观众认可,但仍存在一定提升空间。 3. 观众对于展览内容的意见:“非常满意”1534 位(65.3%),“满意”560 位(23.8%),“一般”206 位(8.8%),“不满意”50 位(2.1%),展览内容满意度较高,但在展品更新和深度解读方面需关注部分观众意见。
(三)观众对本馆配套设施的意见
1. 环境和秩序:“非常满意”1500 位(63.8%),“满意”580 位(24.7%),“一般”210 位(8.9%),“不满意”60 位(2.6%),环境和秩序维护工作成效显著,但在高峰时段人流疏导方面需改进。 2. 服务和设施:“非常满意”1480 位(63%),“满意”620 位(26.4%),“一般”200 位(8.5%),“不满意”50 位(2.1%),基础服务设施得到观众好评,但在智能化服务设备的使用便捷性上有待优化。 三、观众建议与反馈 通过简答题和现场访谈收集到观众对博物馆的建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增加互动体验项目,如陶瓷制作手工坊、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陶瓷文化展示等,以增强参观趣味性和参与感;二是定期更新展览内容,引入更多珍稀或特色陶瓷展品,并加强展品背景故事和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与展示;三是进一步优化线上服务平台,提供更丰富的藏品数字化资源、在线导览和预约讲解功能;四是加强与学校、社区合作,开展陶瓷文化进校园、进社区活动,扩大博物馆文化影响力。
四、总结与展望
2024 年郑州瓷源博物馆在观众服务方面取得一定成绩,观众满意度整体较高,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未来博物馆应根据观众需求和反馈,积极推进展览创新、服务升级与文化传播拓展工作,不断提升自身吸引力与影响力,更好地履行文化传承与教育使命,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弘扬中原传统文化持续努力。